Search

近年來,當我對台灣基金業者(包括境內與境外基金)的高收費提出批評時,我發現一個一再出現的理由就是: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近年來,當我對台灣基金業者(包括境內與境外基金)的高收費提出批評時,我發現一個一再出現的理由就是:

“台灣基金業規模比美國小,當然收費比較高啊!”

但這個看似表面有道理的說法,其實非常荒謬,請見以下幾點。

首先我們注意到,這句話說的是,因為資產規模低,所以內扣費用收費高。

那我們想問的是,當基金規模擴大時,基金業者有把內扣費用調降嗎?

就境外基金來看,台灣投資人買了上百億美金的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,內扣費用有因為它有高達上千億台幣的規模而調降嗎?

不會有人說它是小基金吧?

就台股基金來看,你看看公開說明書,有那一家業者在資產規模上升後,費用調降的?有這麼做的業者是規則,還是例外?

也就是說,資產規模,只是業者用來合理化他們高收費的說詞。他們的收費跟規模一點關係都沒有。不管資產規模大或小,他們就是要收高額費用。

再來,現在看美國基金業者,當然它們的規模相當龐大。但大業者,也是從小做起。

Vanguard在1974創立之初,旗下基金整體內扣總開銷是0.71%。當時它管理的資產規模是14億美金。

請注意,這0.71%是主動管理的費用。Vanguard要到兩年後,1976才推出第一支標普500指數行基金。

美國目前規模最大的ETF,代號SPY的標普500 ETF,在1993發行當時,內扣總開銷就是0.2%。

所以台灣業者說,美國基金跟ETF規模大,所以收費低的論點,是一種偏頗的說法。

他們刻意忽略,美國的低收費業者跟低收費投資工具,在一開始,在規模小的時候,收費就很低了。

Vanguard在1974收0.7%就可以做主動資產管理了。在現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,辦公室裡裝了不知幾台電腦的2020年,許多基金業者還要1.5%的經理費才能管理股票型基金。

真不知道這些21世紀的基金經理人跟分析師是不是仍人手一支計算尺(Slide rule)呢?

對於還在找些荒謬理由合理化這些高收費的從業人員,我們只能搖搖頭,忽略他們。找尋真正在意投資人績效的低成本、高品質資產管理業者了。

完整討論可見今天文章:
https://greenhornfinancefootnote.blogspot.com/2020/05/high-expense-ratio-is-excusable-with.html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綠角財經筆記是一個專注於指數化投資概念,指數型基金,ETF,資產配置與美國券商投資相關討論的部落格 網址: http://greenhornfinancefootnote.blogspot.com/
View all posts